如今,凌继河的公司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土地已经达到1.8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他连续3年给种粮能手发放百万元超产奖的豪举,也成为一时的新闻热点。伴随着国家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完善,老凌准备再大干一场。今年,他将投入1500万元购大型机械、建粮仓、办大米加工厂。“用5年时间,我将把所承包土地扩大到5万亩,并对生产的粮食全部进行深加工,让自己的大米品享誉。”老凌心中已经搭建起一个“农业帝国”。
村民外出经商家中田闹“荒”,他心系国家粮食安全心着急
今年52岁的凌继河,曾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80年代末,种得一手好庄稼却只有一亩三分地的他,先后做起建材、手机批发、宾馆餐饮等生意。就在众乡亲羡慕他成了“大老板”时,2009年,他毅然离开繁华都市,回村重新当起了农民。“粮食安全是国家根本。眼看着村里人都到外面经商去了,家乡撂荒的良田越来越多,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回来了。”老凌说。
老凌重新返乡当农民,压力是巨大的,家中异声一片。妻子说他许多年没种过地,吃不了那苦;儿女怕父亲遭罪,烈反对;远在江苏的嫂子更是特意赶回家乡,挨家挨户劝说村民不要把土地承包给他。
各方压力并没有打消老凌再次务农的念头,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做普通农民不能做的事。先,他有雄厚的资本,可以进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其次,他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种田;再次,他还有绿色农业的理念,可以种出绿色无公害的稻子。
说干就干。2009年底,他开了一家公司,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4年多来,公司土地流转面积从2010年的4700亩,发展到现在的1.8万亩。在老凌的推动下,当地土地流转价格由2009年的每亩80元提高至现在的每亩460元。受他的影响,家人纷纷落叶归根,儿子和女婿更是跟着他一起干起农业来。
国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他坚定弃商务农信心不动摇
当了4年农民,老凌赚了多少钱?
“2010年赚了1.7万元;2011年持平;2012年赚了240多万元;2013年因为粮食价格较往年有所下降,亏了200多万元。”分析亏本的主要原因,老凌说:“之前我们流转的土地期限大多是1年的,而且成片流转的土地不多,‘插花’严重,大型机械很难施展,只能利用小农机作业,不但成本高,而且生产效率低。公司也不敢有大的投入,也没有长远规划,经营一年算一年。”
2013年种粮亏了不少钱,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流转”的精神,以及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农村土地政策,让老凌心情好转。“国家政策让咱们这些种粮大户吃下‘定心丸’。县里也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公司现在敢投入了。”老凌说。现在,他的3200多亩水田5年期的土地流转使用权证已经到手,剩余部分也将在5月份全部办理完毕。如今,找老凌流转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连周边靖安、奉新的村干部都打电话来邀请他去种田。
公司摸索多年种田经验丰富,他迈上农业产业化致富之路
老凌的公司后面,是一个粮食精加工厂,总投入500多万元,共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公司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从这里开始,老凌的农业致富路也将从这里起步。
经过4年摸索,老凌的公司有了丰富的种田经验:试种的Y两优2号新品种亩产突破800公斤;引种种植的再生稻,只插一次秧,可长两季禾。测土配方、施用叶面肥、使用新农药,大量新技术的使用,让周边老农大呼“想不到种田有这么多门道”。据统计,老凌承包的土地平均亩产量与周边农户相比,早稻高出50公斤,晚稻高出100公斤。2013年,公司产粮1万多吨。
之前,由于资金压力,急着要把粮食变现以支付承包农民土地款,老凌并没有急着上马“粮食精加工”项目。今年,3家银行给了他900万元信用贷款,他开始赚农产品附加值的钱。他的条粮食精加工生产线将在今年早稻丰收时投入使用,“凌继河”、“绿能”这两个大米品已经完成注册。“初步测算,加工大米的利润每吨大概在200元左右,再加上是加工自己生产的稻谷,相对于别的加工厂来说,每吨可节省100元的运输费、搬运费。这也就意味着,按现在的产量来算,我仅加工自己生产的稻谷,公司每年就可多盈利300多万元,这还没算品价值以及代加工盈利。”对自己迈出的农业产业化步,老凌充满了信心。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5478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