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赵国福选择在4月1日来完成自己的梦想,其间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之前的十年时间里,他像一只蛰伏的青蛙一样,表面上安静不动,其实一直在保持着灵敏的警觉,静静地等待着机会。之所以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今年2月26日,总书记总书记在中央主持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拉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第三。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承德定位日益明确:建设生态涵养区、休闲旅游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环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有了大方向,赵国福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2.26”会议一个多月后,赵国福郑重地在承包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之所以要成为一个“农场主”,缘于赵国福多年对农业的深厚感情。2000年,县农机公司改制前,他一直在那里上班。改制后,他把农机公司承包下来自己经营农机器具。赵国福虽然脱离了农民的行列,每个月拿工资,但这个出生于隆化县唐三营镇,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农机管理工作,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汉子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总说是个“农民”。
因为一直和农业、农民在一起,赵国福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结。特别是近些年,土地受到冷遇,年轻的农民宁肯去打工也没人种地,村里种地的都剩下60岁以上老人和一些妇女,赵国福感到越来越痛心,他迫切想改变这种状况,想为农业做点事。
2004年,赵国福就有一个想法,想把老家一些农民不愿意种的地承包过来,发挥自己在农业上的专长,利用农机器具进行机械化操作,走规模化种植。但由于种种原因赵国福的这一想法一直迟迟得不到实现。
从2005年一直到现在,这十年的时间,赵国福的身份又增加了几个:农机经销商、土地开发商、建材经销商,但无论身份如何改变,他心里仍然深藏着对土地的眷恋,一直想再给自己增加一个身份:农场主。
这些年,赵国福一直关注着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农民开办家庭农场,土地向经营大户手中流转,实现农业向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特别是总书记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2.26”会议上将京津冀一体化明确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赵国福意识到这是对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他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
天时,地利,人和。时隔十年,赵国福的农场主梦终于在今年变为现实。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4384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