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大多数人都结束了一年辛勤劳作准备迎来春节,但31岁的胡志立依然在忙碌,来往于各个超市匆忙的送货。
2年前,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胡志立还和妻子每天出入写字楼,拿着二十万的年薪,是让人羡慕的白一族。而如今,胡志立是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创业人。
为了梦想 辞职回乡创业
胡志立出生在高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支持下读完大学后在深圳打拼了五年。“虽然在外工作,但一直以来都有回乡创业的想法,我们也是在见到了成功的农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之后,才坚定了回乡创业的想法。”胡志立说。
2014年6月,胡志立带着妻儿回到了老家宜宾市高县,瞄准健康食品市场,开始发展绿色粉条产业。“因为粉条的原料红薯在当地产量很大,种植过程中基本不用农药和化肥,价格也比较便宜。”
胡志立的创业计划很快在朋友中产生共鸣,擅长机械的张涛、营销高手刘洪先后辞去原职加入创业,正在华西医科大学攻读营养学专业的陈菊也来入伙,而胡志立的妻子崔秀荣正好长期从事人事管理。五人各展所长,筹资50万元,注册了公司,开始筹办无矾粉条厂。
改造升级 创业路越走越顺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胡志立意识到传统粉条的制作工艺并不适合现代市场的要求。从2015年三月起,胡志立按照新的食品法要求重建了新的标准化厂,开始改造升级,提升科研能力。
胡志立的团队经过研究发现,传统工艺用沸水糊化淀粉,而沸水温度不能让淀粉完全糊化,只有加明矾才能让粉条晶莹。如果能让淀粉完全糊化,粉条不需添加剂就可达到晶莹不浑汤了。为此,他们根据高压锅的原理专门设计了高压高温设备,解决了这一问题。
针对传统工艺的粉条都是若干根粉条并在一起出粉,如不加明矾,就不能一根一根分开的情况。他们又设计了出粉孔间隔一定距离的出粉器,让粉条出来时就没挨在一起。传统工艺里,粉条从水里出来就晾挂,如不加明矾走水,很容易断条。他们又设计了专门的簸箕,先平放晾晒,再挂起来晒,解决了生成方面的三大难题。
2016年1月4日,胡志立的粉条厂改造升级完成,已经具备年产能超过4000吨干粉条,年产值可以达到6400万元。而在2015年下半年,胡志立就带着自己的产品开始四处推销,把目标瞄准宜宾周边、成都、重庆和北上广等大城市。
胡志立说:“近销售情况越来越好,已有近100家超市,特产店在出售我们的产品。为了送货搞得近体力都透支了。”
创业三年 依靠团队带乡亲致富
创业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2015年当胡志立和他的团队攻克三大难题后,团队却由于想法不同出现问题。由于产品刚刚推出,市场接受度不高,销路一段时间内没有打开,紧张的时候,流动资金不到2万元。
此时,团队的思想也出现问题,部分成员和胡志立的思路出现冲突,选择了退股离开。关键时刻,胡志立和妻子并没有动摇,把全部身家投入进去继续发展。“创业不是过家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重要的是遇到问题不能怕,要去勇敢面对。”胡志立说。
坚持不懈的胡志立用自己不断的努力迎来转机,2015年胡志立的粉条厂成功引入了天使投资人,解决了资金问题。在2015底推出百名区域经理培训计划,计划未来两年在四川省内各高校招募400~500名左右兼职员工,从实践中挑选出100名优秀人员以事业合伙人的模式加入,成为公司未来各个城市营销负责人和公司总部核心人员,以实现未来五年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的发展目标。
“今年,我们还将在研发方面计划投入30万元,用于无明矾水粉专用干粉条和无明矾火锅店专用粉条的研发和试产试销。”胡志立对于2016年如何发展已经成竹在胸。 2016年4月起胡志立要重点拓展成都市场,希望用1年的时间成为成都中高端粉条行业的头企业。
创业三年,胡志立对如何创业也有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创不了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团队,用团队、用合作来推动事业的发展。”
目前,胡志立的粉条厂里几十名员工都是周边村社的农民,胡志立说:“为家乡出一份力,带相亲们致富,是我的目标。”在胡志立粉条厂做工的乡亲们对胡志立也是赞赏有加,都非常喜欢到他的厂里工作。“他的厂里比较轻松,工资也不低,老板人也好,大家做起来都有动力。”工人李阿姨说。
未来几年,是胡志立粉条厂飞速发展期,“未来只要条件允许,肯定会优先招聘乡亲们到厂里来工作,给乡亲们增加一份收入。”胡志立说。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463人参与,点击查看>>